臨近夜晚的時刻,土坯的屋子染上一片的昏黃,劉榮端著從灶房拿來的飯菜進(jìn)屋。
一個大男人從來沒有在灶上做過活,因此灶上的手藝自然稱不上好。
何錦娘吃上了兩回以后,這手上筷子就不愿意再動上分毫。
劉榮是疼妻子的人,哪里能見到妻子餓著肚子。
于是,他只能麻煩上大房的人。
讓大嫂李招娣在做飯時,順帶連他們?nèi)康囊惨黄鹱隽恕?br/>
當(dāng)然,麻煩別人不能沒點表示,每天做上兩回飯,三房就得給大房一文錢。
可別小看這一文錢,兩文錢就能在鎮(zhèn)上買上一個噴香的包子,所以這一文錢真不算少。
尤其,這時候的人家里大多都是自己自足,要不是繳稅以及柴米油鹽等是必須的,一年到頭都不見得能花上多少銅錢。
好在三房不只有分家銀子,何錦娘本身的繡活,每月也是能有進(jìn)帳的。
不然莊稼人家,誰敢這么花錢?
這簡直比名聲遠(yuǎn)播的四房夫婦還要敗家!
不過,大房拿了好處,保密都來不及,就怕其它二房也盯上這樣的好事。
因此,哪怕劉榮不用特別交代,大房人的嘴依舊比誰都還要嚴(yán)實。
這敗家的名聲也就沒有傳了出去。
比起劉榮自己親自上手做出來的飯菜,確實還是大嫂李招娣能入的了口。
何錦娘動上竹筷的次數(shù),就不是劉榮做飯時能相比的。
媳婦吃的下飯,劉榮高興是高興,可每天做飯都得給錢,劉榮的心里不是沒有愁緒的。
何錦娘的繡活能賺錢,但這銀子是媳婦的,劉榮向來不會拿媳婦賺的錢。
就像這次,劉家兩老分家給的銀子,何錦娘不會上手的道理一樣。
兩夫妻的相處頗有涇渭分明的感覺。
偏偏劉榮這大傻子,似乎沒發(fā)現(xiàn)什么不對,依然捧著一片真心地對待自己的媳婦。
盤中的豬肉,是劉榮特地去鎮(zhèn)上買來的,就是因為最近何錦娘的胃口變小。